我省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纪实

来源:学校网站发布时间:2014-10-10浏览次数:575

 

(一)

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,莫过于人民幸福。

对5000多万浙江百姓来说,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犹如一股“为民务实清廉”的清风,捎来焕然一新的干部作风和务实高效的为民行动,之江两岸幸福盎然。

从2013年6月到2014年9月,从炎炎盛夏到凛冽寒冬,从边陲海岛到偏远山区,2084个县处级及以上领导班子,3.5万名领导干部,20万个基层党组织,367万名党员走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大道上,经历了一场触及思想和灵魂的党性“大考”,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作风建设成绩单。

活动期间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联系指导浙江,并给予高度评价:“完全按照中央精神开展,真正抓出了高质量、确实建成了示范点,达到预期目标。”赵乐际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肯定我省做法。据中央巡回督导组测评结果,我省党员群众对本地区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评价“好”的为99.1%。

(二)

2013年仲夏时节,烈日焦灼。

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,正遭遇“成长的烦恼”: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亟须转型,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……

更为重要的是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“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”的群众路线,穿越时空,亟待更丰富宽广的时代内涵和更务实高效的为民实践。

历史常常因毅然一跃辟出全新局面,也常常以深耕细作织就绚丽篇章。多年后,当人们梳理这段时期浙江的发展脉络时,可以发现:正是因为在践行群众路线中,省委把“主体责任”扛在肩上,各级“一把手”率先垂范,真改在先、真干在前,形成巨大的“头雁效应”,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除积弊、树新风,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落到实处,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
泰顺县竹里畲族乡竹里村的村民茶余饭后,仍常聊起半年前的那一幕,心头充满暖意。那时,漫山遍野的毛笋正破土而出,村民们忙着挖笋。远远地,有人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,扛着锄头信步走来,村民们才惊讶地发现,原来是省委书记夏宝龙轻车简从下基层,来和村民一起挖笋,体验丰收的喜悦。

仙居县高迁村的村民忘不了,炎炎夏日,省委副书记、省长李强汗流浃背走村入户,与村民、游客拉家常,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而高兴,还勉励村民充分挖掘乡土特色,把乡村旅游办得更好。

这一年多来,无论是街头巷尾,还是田间地头,老百姓都能感受来自省领导的关切。每位省委常委至少两次开展基层走亲连心,全程参加指导1个市、1个县(市、区)常委班子和1个省直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,至少6次到联系点指导调研,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,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这一年多来,省委督导组敢于唱“黑脸”、当“包公”,确保把省委要求、部署落实到“末梢神经”。第一批活动组建168名干部参加的24个督导组,第二批活动组建近千名干部参加的101个督导组,高规格选配督导组长直接督导到市县,对每一环节都组织“回头看”,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提醒、及时纠正。

在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,督导组的严督实导下,各级领导干部不当“甩手掌柜”,自觉担起责任,不论是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学习上,还是在揭短亮丑的民主生活会上,他们对活动的每个环节、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,用踏踏实实的行动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。

老百姓被打动了,他们看到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;广大党员干部被打动了,他们有了发自内心的激情。在各级领导干部“树立标杆、向我看齐”的引导下,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,深入广袤基层。

乡镇干部“走村不漏户、户户见干部”,村干部“联系不漏户、党员心贴心”,社区党员帮困难居民实现“微心愿”,领导干部上一堂“民情体验课”……或许,群众无法一一记住这些活动的名称和做法,但他们的切身体会是一样的,那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找回了群众观点、站正了群众立场、强化了为民宗旨。

活动期间,全省党员干部实现走访农户全覆盖,征求到意见建议20.7万条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78.6万件。各地群众纷纷感叹:“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!”

(三)

今年“七一”前后,我省12位县(市、区)委书记陆续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。80岁的老党员孙建民,看到《浙江日报》上刊登的我省部分县(市、区)委书记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体会文章,就用行楷毛笔字一字一句把其中12篇体会文章写成一篇篇书法作品,送给每位县(市、区)委书记。一位县委书记把这份饱含深情的礼物装裱起来,挂在办公室以自省,他说:“这是一份鼓励,更是一种警示,时刻提醒我们要做焦裕禄式的干部,不辜负群众的期望。”

一年来,“四菜一汤”工作餐不再是新闻,“一头汗、两腿泥”的干部越来越多,群众意见有人听了,困难有人帮了……越来越多发生在身边的变化,让人们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。

沿着坚实有力的步伐,站在一年多来不懈奋斗垒起的高度上,我们愈加清晰地看到信念是如何点燃、面貌是怎样改变的。

曾经横亘干群之间的藩篱,在纷纷拆除——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大楼,深入基层走亲连心,看一看群众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子,听一听群众喜欢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子。

曾经蒙蔽理想信念的灰尘,在涤荡净化——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,领导干部们动真碰硬、揭短亮丑,擦亮“批评与自我批评”利剑,在“红红脸、出出汗”的经历中,感受“鼓鼓劲、加加油”的收获。

曾经的“四风”积弊,被曝光清除——省市县三级成立正风肃纪工作组,重点狠刹“酒局、牌局”,开展明查暗访1.36万次,检查单位7.35万家(次),查处“四风”问题9442起,处理人员7931人,党纪政纪处分1782人。

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,我省教育实践活动的反“四风”成绩单,同样喜人:

文山会海“大瘦身”。全省各级压缩会议20.11%、减少文件19.23%、取消评比表彰活动27.86%,减少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32.25%。

“三公”经费“大压缩”。全省“三公”经费下降30.35%;因公出国(境)人数下降33%;清退超标超配公务用车5411辆;调整超标办公用房57.42万平方米;停建楼堂馆所17处。

干部作风“大整顿”。查处“走读”干部84人,清理和清退“吃空饷”1244人,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兼职4557人。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作出了“零持有”、“零报告”承诺。全省在机关内部食堂安排公务接待活动、同城禁止吃请、公务接待禁酒等规定得到普遍执行。

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,是作风顽疾得到遏制,违规问题得到纠正,队伍建设更加强化,千家万户更加安心。基层反映,现在会议文件少了、抓落实多了,衙门习气少了、深入基层多了,铺张浪费少了、勤俭节约多了。从全省座谈测评情况看,广大党员群众对解决“四风”问题认为“好”的为97.7%。

(四)

一年多的光阴转瞬而逝,教育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。如今,下雨天,武义县温泉旅游度假区沈店村村民,不用再为大水淹房发愁了,问题从反映到解决,前后只用了半个月;海宁群众在当地媒体上看到市委负责人作出的承诺,对照是否及时兑现;建德的村民感受到变化,干部主动利用晚上来家里串门……

那些付出的心血汗水,那些收获的累累硕果,业已定格在时光的长河里,然而,广大党员干部深知,活动的开展,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纠正积弊,更是一种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,一次抓基层、打基础的生动实践,一场以敢于担当、攻坚克难的精气神与地方工作密切结合的总动员。

“在办公室里坐不住了,脸晒黑了,晚上睡不好觉了。可是群众的笑脸多了、怨言少了,自己心里踏实了、有谱了。”这是记者一年多来在各地采访领导干部时听到最多的话。

活动中,广大党员干部踩出的那一串串脚印告诉人们:多年无法解决的顽疾解决了,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刹住了。

今天,我们回眸过往,远眺未来。我们比以往更坚定,因为心里有太多期待和力量支撑。

一位位感人至深的典型,不仅家喻户晓,更是不断播下火种,让群众路线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,激发和汇聚起争当先进的无穷动力。

一场场走亲连心的活动,不仅拉近干群距离,而且让党员干部更加读懂基层实际,了解百姓需求。武义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就深有感触:“以前,我们干事越多,村民越要来信来访,认为我们在捞好处。现在,村民生怕我们不干事,总是催着我们多办实事。”

一项项繁重的任务,不仅看到党员干部在改革攻坚、“五水共治”、“三改一拆”、美丽乡村创建等最前线造福群众、推动发展的动人身姿,更展现了他们勇于担当、奋斗进取的精神。

一个个饱含智慧的做法,不仅得到及时总结提升,更固化为长效机制,持久发力。省委常委领衔制定《浙江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办法(试行)》等13项制度,各地各单位清理不适宜的规范性文件7988件、改进不完善的政策制度1.3万件、新建立制度规范6131件。

(五)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只有开始,没有结束。集中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虽已基本收官,但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和追求永远不会结束。

如今,我省的“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”调整为“省委推进整改落实办公室”,“省委督导组”调整为“省委整改落实督查组”,再延伸半年,督促各地各单位抓好整改落实,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。

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是提振全省党员干部精气神的“加油站”。我们坚信,只要这股正能量一直保持下去,浙江的改革就会越来越快、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、大家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