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42岁的短暂人生,在无数人心底激起涟漪。
近段时间以来,四川达州万源市原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,在党员干部中,在街头巷尾间,掀起了强烈的“心灵海啸”。
不容易、不简单、了不起……英雄的事迹让人落泪,英雄的选择摄人心魄。
感动,震撼,亦引发思考。
“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、当今时代为什么能涌现李林森这样的典型、李林森为什么能在党员干部中产生强烈共鸣”,这三个“为什么”,如同三记浑厚悠长的钟声,时时撞击着每个党员干部的内心,也深深叩问着广大执政者的灵魂。
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
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?
也许回答有很多很多,但信仰的引领,感恩的心态,亲民的情怀,以及勤奋的习惯,至少可以从部分方面诠释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。
信 仰
李林森是一面旗,共产党人的一面旗,基层干部的一面旗。哪里有困难,这面旗就插到哪里;旗插到哪里,哪里的工作就有大起色。
一阵子这样做,很多人可以;一辈子这样做,必须有一种信仰来支撑。
李林森对党的向往、对成为共产党员的渴望,不是一天两天。
早在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时,他就郑重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对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,入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选择,同时也意味着将要接受组织更严格的考验。
作为李林森的入党介绍人,时任进修学校党支部副书记的陈立楚清楚地记得,从1991年到1994年,李林森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,信念坚定,从不气馁。
校党支部召开入党群众评议会,李林森全票通过――他也成为学校3年间发展的唯一一个年轻党员。
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,不独表现在平时,更需要关键时刻的迸发――
当组织需要有人教法学概论新课时,思政教师李林森二话不说从头学起;
当组织号召年轻人去落后村下派时,检察官李林森毫不犹豫地带头报名;
当组织提出“一个都不能死伤”时,乡镇党委书记李林森冒死倾命救助;
当组织要求干群自救抗特大洪灾时,组织部长李林森抱病坚持募集善款;
……
李林森对党的忠诚,从成为共产党员那一天起,就已经化作血管里奔涌的热血,把工作当命,把事业当命,把命令当命,“关键时刻豁得出来”。
感 恩
同样一份工作,同样一个岗位,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,结果大不同。
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无论坚守哪个岗位,李林森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,如履薄冰,追求卓越。
“我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成为党的干部,很不容易。”李林森常说一句话:“共产党的干部,要懂得报恩,要对得起组织、对得起群众、对得起家人。”
正是因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,他反复地对着镜子演练新课;他出庭公诉案件的次数是同事的二三倍;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抗洪抢险最前沿;他把微薄的工资撒在慰问困难群众的路上……
“他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,还有哪里疏忽了,辜负了大家的期望。”曾任万源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的蒲智慧分析,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态,让李林森像一只铆足了劲的陀螺,始终拼命工作,永远追求完美。
亲 民
十米阳光――很多见过李林森的人,都有这个共同的感觉――他的笑真诚而有魅力,甚至还略带一丝羞涩。
真诚的笑容背后,饱含对百姓浓浓的感情。无论岗位怎样变化,职务如何提升,李林森给人的印象是本质始终不变,“不像有的人,官当大了,就认不得人了。”
他回老家见到乡邻廖远凡,还是如儿时般亲热地叫一声“廖叔叔”;他摸到老党员李国元薄、烂、湿的被盖,就会情不自禁地满脸淌泪;谁来办公室,他都亲手泡上一杯茶,走时一定坚持送到楼梯口……
“他做的这一切,绝对不是装出来的、不是在作秀,你跟他交流,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。”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明说,李林森的言行从来都是表里如一,自然而然。
“我们都是从老百姓中来的,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。”李林森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,“当干部的只有‘孝敬’父母的义务,没有‘欺负’父母的权力。”
特别在发生天灾人祸时,面对遭受劫难的普通群众,李林森总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妹。正得益于此,李林森在急难险重的危急关头,总能够换位思考,以心换心、以情动情,赢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